您好,今天芳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翻译,仁者不忧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这要从什么是孔子心目中的“仁”说起.据统计,“仁”在《论语》中出现过109次,它既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又是处理人际关系乃至治理国家的最高法则.首先,“仁”是儒家对于“君子”亦即有道德的人内心修养上的要求,如:“克己复礼为仁.”那如何“克己”呢:“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可见,仁者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是非常慈善、宽容、平和,绝不会为了别人小小的误解或冒犯而心存芥蒂甚至耿耿于怀,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长荡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样的心态自然就能做到“仁者不忧”了.其次,按照儒家的“入世”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仁者只要有可能,就要推己及人,把爱心,把“仁”的思想行为普及于整个社会、整个国家,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用今天通俗的话说,一个“仁者”就应该像雷锋那样,关心别人,天天做好事.这样的人,肯定跟别人的关系极为和谐,而他自己也就不会树立敌人,正所谓:“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也不惊,”还有什么可忧愁的呢?所以孔子又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果能下决心做到仁,那么,一切行为都合理,就不会跟别人结下怨仇了)由上可见,孔子说“仁者不忧”是有道理的.而且由于“不忧”,寿命也就长了,所以孔子又有一句名言:“仁者寿”.当然,这里所说的“不忧”是指不要为一己之私利而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甚至机关算尽,而不是提倡大家都来当“马大哈”,毫无忧患意识.对于仁者来说,该忧时还得忧.从大的方面说,忧国忧民就是应该提倡的,而且还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小的方面讲,对于自己学习、工作甚至一生的安排也要有个长远的规划,不能浑浑噩噩过一辈子;从更小的方面讲,就是居家过日子,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得有计划甚至精打细算.“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这些该忧的地方也不忧,那就反而留下将来想“忧”也来不及“忧”的祸患,这就是常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