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精选百科 >

吴氏祖先是干什么的 再谈永兴吴氏始祖良材公世系与世次)

导读 hello大家好,我是城乡经济网小晟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吴氏祖先是干什么的,再谈永兴吴氏始祖良材公世系与世次)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

hello大家好,我是城乡经济网小晟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吴氏祖先是干什么的,再谈永兴吴氏始祖良材公世系与世次)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编撰:吴朗 一.良材公的世系与世次有多种记载及其产生原因,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吴氏祖先是干什么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吴氏祖先是干什么的

编撰:吴朗

一.良材公的世系与世次有多种记载及其产生原因

有关永兴始祖唐朝吴良材的身世之谜在家谱研讨中引发的争论由来已久。清末民初以后,湖北、安徽、江西、河南、陕西等地良材公后裔之间的走访交流,促使散见于当地民间的家谱得以传阅。

永兴吴氏宗谱创修于元大德年间,明清以后宗谱几经修纂。良材公的后世子孙兴旺,由于朝代更迭,兵燹战乱,许多族人背井离乡,辗转迁徙,分布于鄂、皖、赣、豫、陕等地,逐渐繁衍成众多的族居群落。特别是在清乾隆年间,各地较大的宗族开始分修或是续修本支族谱。

从事谱学研究的学者发现良材公的世系和世次在以上各地族谱上竟然有着不同的记载,据笔者调查,有太伯59世、60世、61世、65世之说。这给当代纂修家谱带来了困惑。近年以来,关于统一良材公的世系与世次的呼声越来越高。

各地曾经参与纂修家谱的宗长,许多年逾古稀乃至耄耋之年,他们德高望重,对家谱的研究水平很高,而且充满了很深的感情。他们在良材公的世系和世次的问题上,都以本支老谱为依据。

然而历届修谱,在资料收集、抄写誊录、编审校对以及排版印刷中,不可避免造成疏漏和错误,加上纂修者才、学、识上的差异,难以避免出现讹误。近代著名史学家陈垣非常注重考证历史,他强调要弄清史料的源流,即使探究到了史源,找到了最早的记载,有时也未必可靠,所以他进一步指出考史者遇事当从多方面研究,不可只凭一面之词。

笔者认为在从事谱牒研究、考证先祖世系源流时,必须以史为据,坚持客观、科学的辨析、考订。史料并不等于史实,搜集到了丰富全面的史料以后,必须加以考订,去伪存真。相信大多数的谱学研究者都认同笔者这种观点。

由于笔者撰写的《浅识永兴始祖吴良材的世系源流》一文,只是涉及吴兢至曾孙吴良材的所处年代,没有说清68世之说的来由。思虑再三,笔者决定静下心来再撰写此文,谈谈我对良材公上溯世系以及世次的看法。

二.当代永兴祖地定良材公为太伯第65世的观点有误

湖北永兴宗亲总会将良材公定为太伯第65世,是十几年前的事。公元1999年9月,《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编委会在江苏无锡成立。湖北祖地总会为此派专人前往无锡,为了便于大统谱上世系的衔接,将良材公定为太伯第65世,具体世次如下:

1.太伯 、仲雍——2.季简——3.叔达——4.周章——5.熊遂——6.柯相——7.疆鸠夷——8.余桥疑吾——9.柯庐——10.周繇——11.屈羽——12.夷吾——13.禽处——14.转——15.颇高——16.句卑——17.去齐——18.寿梦——19.季札——20.征生——21.启蕃——22.诩——23.售——24.弥庸——25.句馀——26.蹶由——27.申——28.芮——29.浅——30.信——31.广志——32.千秋——33.长陵——34.全——35.隆——36.复兴——37.章——38.汉——39.武——40.明詧——41.谷——42.域——43.乾英——44.懿——45.彦——46.建——47.猛——48.廉——49.瑩——50.季怀——51.绍——52.忠——53.延之——54.昶——55.云——56.诚——57.均——58.钦——59.授——60.文蔚——61.源——62.兢——63.如海——64.铭——65.良材

以上可以看出,良材公的远祖长沙王吴芮上溯世系是季札系28世。众所周知,湖北、安徽、江西、河南、陕西等地良材公后裔现存民国前吴氏族谱包括《永兴戊辰谱》并无65世之说,更无“季札——吴芮——吴良材”世系之记载。

笔者通过多年来广泛搜集的吴氏文史和谱牒资料,查阅古饶州一带老谱和古徽州老谱以及湖北阳新、蕲春、大冶等地的一些老谱,上面都记载长沙王吴芮属于“诸樊——夫差——吴芮”世系。

通过与相关人士交流,当年湖北永兴祖地定良材公为太伯第65世,乃是遵从《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编委会的要求,湖北良材公宗亲总会派去的代表也曾据理力争,而编委会由无锡祖地季札公后裔所主导,无奈之下,为了和谐以利于大统谱的编纂工作,只得服从。

但是,《永兴戊辰谱》以及良材公支系谱,是良材系祖地世世代代传下来的老谱,明确记载长沙王吴芮属诸樊系。这次《安徽吴氏统谱》怎能丢掉永兴祖地老谱而屈从于毫无依据的无锡谱?

为了编纂《中华吴氏大统宗谱》,无锡祖地和编委会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确实做了一件了不起的大好事。通过对大统谱的反复研究,许多谱牒研究者从中发现了讹误,疏漏之处情有可原。然而当年他们罔顾古饶州和古徽州及永兴祖地吴氏族谱记载长沙王吴芮属于“诸樊——夫差——吴芮”世系的历史事实,这种做法令人费解,也引起了左台少微系、永兴良材系、江西宗臣系等宗谱编委会的强烈反响。

此后,关于长沙王吴芮是属于诸樊系还是属于季札系,引发了广泛地热议。“长沙王吴芮文化联席会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通过对《东周列国志》、宋代著名史志学家罗愿撰《新安志》、(宋)罗泌《路史卷十八•后纪九》、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锴撰《方舆记》和明《弘治徽州府志》的记叙,再结合左台少微系、永兴良材系、江西宗臣系等宗谱的记载,完全能印证长沙王吴芮属于诸樊世系的历史事实。

《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的主编吴仲奇宗长这次负责编纂《安徽吴氏统谱》,他多次明确表示,他本人确认长沙王吴芮属诸樊系,并与无锡人多次发生争执。但无锡主导的统谱编委会强行要按无锡谱编,他只能违心应付。吴仲奇宗长还表示,他在必要的时候要公开自己这方面文章,以大量铁的事实证明吴芮是诸樊的后代。

当代谱学研究学者吴李才宗长、吴忠强宗长、吴大行宗长等人先后撰文论证长沙王吴芮应属于诸樊世系的观点。笔者将多年搜集有关记载吴芮的谱牒资料进行整理,再结合史籍,通过客观、科学地辨析和考证,撰写了《辨析长沙王吴芮的真正祖源》一文,发表在华夏吴氏网上,得到了广泛地认可和好评,全文已刊载在第四届《泰伯论坛文集》。

《安徽吴氏统谱》编委会及主编吴仲奇宗长正是依据上述理由确认吴芮属于诸樊世系。

吴芮不属于季札系,他的后裔吴良材理所应当不属于季札世系,因此定良材公为泰伯第65世的观点是错误的。

三.吴良材在各地宗谱上记载的不同世次

由于良材公在各地有太伯59世、60世、61世三种记载,吴忠强宗长曾撰写《晚清至民国老谱良材公世次比较》一文,为了便于辨析,笔者将三种记载的典型谱系排列如下:

<一>良材公为太伯第59世

清光绪28年(公元1902年)黄梅至德堂《吴氏宗谱》和民国33年甲申(公元1944年)广济至德堂《吴氏宗谱》记载世系为:

1.太伯 、仲雍——2.季简——3.叔达——4.周章——5.熊遂——6.柯相——7.疆鸠夷——8.余桥疑吾——9.柯庐——10.周繇——11.屈羽——12.夷吾——13.禽处——14.转(君转)——15.颇高——16.句卑——17.去齐——18.寿梦——19.诸樊——20.光——21.夫差——22.友——23.句余 弥庸——24.子山 蹶由——25.彰 穆——26.平——27.申——28.芮——29.浅——30.信——31.广志——32.千秋——33.长陵——34.全——35.隆——36.复兴——37.汉——38.威——39.昕——40.如胜——41.珪——42.文质——43.应之——44.康年——45.嗣英——46.正己——47.定——48.之则——49.延——50.猛——51.安诚——52.筠——53.钦——54.授——55.源 昭——56.兢 宗臣——57.如海 如渊——58.铭 镕 铸——59.良材

<二>良材公为太伯第60世

良材公为太伯第60世有三种不同版本,现摘抄如下:

(1)清光绪12年丙戌(公元1886年)黄梅蕲春至德堂《吴氏宗谱》和民国17年丁卯(公元1928年)大冶礼让堂及民国37年戊子(公元1948)鄂州华容至德堂《吴氏宗谱》记载世系为:

1.太伯 、仲雍——2.季简——3.叔达——4.周章——5.熊遂——6.柯相——7.疆鸠夷——8.余桥——9.疑吾——10.柯庐——11.周繇——12.屈羽——13.夷吾——14.禽处——15.转——16.颇高——17.句卑——18.去齐——19.寿梦——20.诸樊——21.光——22.夫差——23.友——24.弥庸 句余 ——25.子山 蹶由——26.彰 穆——27.平——28.申——29.芮——30.浅——31.信——32.广志——33.千秋——34.长陵——35.全——36.隆——37.复兴——38.汉——39.威——40.昕——41.如胜——42.珪——43.文质——44.应之——45.康年——46.嗣英——47.正己——48.定——49.之则——50.延——51.猛——52.安诚——53.筠——54.钦——55.授——56.源 昭——57.兢 宗臣——58.如海 如渊——59.铭 ——60.良材

(2)清宣统3年(公元1911年)浠水、罗田、英山、蕲春忠义堂《吴氏宗谱》记载世系为:

1.伯 、仲雍——2.季简——3.叔达——4.周章——5.熊遂——6.柯相——7.疆鸠夷——8.余桥——9.疑吾——10.柯庐——11.周繇——12.屈羽——13.夷吾——14.禽处——15.转——16.颇高——17.句卑——18.去齐——19.寿梦——20.诸樊——21.光——22.夫差——23.胜友——24.句余 ——25.蹶由——26.文穆 永岩——27.吉平——28.君申——29.芮——30.成——31.回——32.又——33.著——34.长陵——35.全——36.隆——37.复兴——38.汉——39.威——40.宣——41.如胜——42.珪——43.文质——44.应之——45.康年——46.嗣英——47.正己——48.定——49.之则——50.延——51.猛——52.安诚——53.筠——54.钦——55.授——56.源 昭——57.兢 宗臣——58.如海 如渊——59.铭 ——60.良材

(3)民国5年丙辰(公元1916年)永兴直笔堂及大冶三让堂《吴氏宗谱》记载世系为:

1.太伯 、仲雍——2.季简——3.叔达——4.周章——5.熊——6.遂——7.柯相——8.疆鸠夷——9.余桥疑吾——10.柯庐——11.周繇——12.屈羽——13.夷吾——14.禽处——15.转——16.颇高——17.句卑——18.去齐——19.寿梦——20.诸樊——21.光——22.夫差——23.友——24.弥庸 句余 ——25.子山蹶由——26.彰 穆——27.平——28.申——29.芮——30.浅——31.信——32.广志——33.千秋——34.长陵——35.全——36.隆——37.复兴——38.汉——39.威——40.昕——41.如胜——42.珪——43.文质——44.应之——45.康年——46.嗣英——47.正己——48.定——49.之则——50.延——51.猛——52.安诚——53.筠——54.钦——55.授——56.源 昭——57.兢 宗臣——58.如海 如渊——59.铭 ——60.良材

<三>良材公为太伯第61世

民国12年癸亥(公元1923年)通山至德堂《吴氏宗谱》记载世系为:

1.太伯 、仲雍——2.季简——3.叔达——4.周章——5.熊——6.遂——7.柯相——8.疆鸠夷——9.余桥疑吾——10.柯庐——11.周繇——12.屈羽——13.夷吾——14.禽处——15.转——16.颇高——17.句卑——18.去齐——19.寿梦——20.诸樊——21.光——22.波——23.夫差——24.友——25.句余 弥庸——26.子山 蹶由——27.彰 穆——28.平——29.申——30.芮——31.浅——32.信——33.广志——34.千秋——35.长陵——36.全——37.隆——38.复兴——39.汉——40.威——41.昕——42.如胜——43.珪——44.文质——45.应之——46.康年——47.嗣英——48.正己——49.定——50.之则——51.延——52.猛——53.安诚——54.筠——55.钦——56.授——57.源 良——58.宗臣 兢——59.如海 如渊——60.铭 镕 铸——61.良材

四.客观、科学地辨析“太伯——吴良材”的世次

关于“太伯——夫差——吴芮——吴授——良材”的世系传承,笔者认为可以按照“太伯——夫差”、“夫差——吴芮”、“吴芮——吴授”、“吴授——良材”这样四个互为衔接的组成部分进行考证。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太伯——夫差”的记载。

自吴氏始祖太伯远赴江南创立“勾吴国”至吴王夫差亡国这一段历史,司马迁所著《史记 * 太伯世家第一》有详细记载,其内容节选如下: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

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周章卒,子熊遂立,熊遂卒,子柯相立。柯相卒,子彊鸠夷立。彊鸠夷卒,子馀桥疑吾立。馀桥疑吾卒,子柯卢立。柯卢卒,子周繇立。周繇卒,子屈羽立。屈羽卒,子夷吾立。夷吾卒,子禽处立。禽处卒,子转立。转卒,子颇高立。颇高卒,子句卑立。是时晋献公灭周北虞公,以开晋伐虢也。句卑卒,子去齐立。去齐卒,子寿梦立。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

……二十五年,王寿梦卒。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眜,次曰季札。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於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

……十三年,王诸樊卒。有命授弟馀祭,欲传以次,必致国於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季札封於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十三年四月丙子,光伏甲士於窟室,而谒王僚饮。王僚使兵陈於道,自王宫至光之家,门阶户席,皆王僚之亲也,人夹持铍。公子光详为足疾,入于窟室,使专诸置匕首於炙鱼之中以进食。手匕首刺王僚,铍交於匈,遂弑王僚。公子光竟代立为王,是为吴王阖庐。阖庐乃以专诸子为卿。

……十九年夏,吴伐越,越王句践迎击之槜李。越使死士挑战,三行造吴师,呼,自刭。吴师观之,越因伐吴,败之姑苏,伤吴王阖庐指,军卻七里。吴王病伤而死。阖庐使立太子夫差,谓曰:“尔而忘句践杀汝父乎?”对曰:“不敢!”三年,乃报越。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的真实性、可靠性得到了古往今来史学家的推崇和肯定。无论是古饶州谱、古徽州谱还是季札世系之锡谱,有关“泰伯——夫差”的世系都与《史记》及其它的史料记载相同,其世系传承如下:

泰伯 、仲雍(1世)——季简(2世)——叔达(3世)——周章(4世)——熊遂(5世)——柯相(6世)——疆鸠夷(7世)——余桥疑吾(8世)——柯庐(9世)——周繇(10世)——屈羽(11世)——夷吾(12世)——禽处(13世)——转(14世)——颇高(15世)——句卑(16世)——去齐(17世)——寿梦(18世)——诸樊(19世)——光(阖闾)(20世)——夫差(21世)

因此夫差为泰伯第21世这一点毋庸质疑。

“泰伯——夫差”世系传承以上只有黄梅和广济至德堂《吴氏宗谱》有相同记载。将“余桥疑吾”一世拆开成“余桥”和“疑吾”两世,或将“熊遂”一世拆开为“熊”和“遂”两世的宗谱都是错误的。至于通山至德堂宗谱记载夫差是波之子是后世修谱人根据《吴越春秋》关于太子波为夫差之父的记载而加入的,正如吴忠强宗长所说,《吴越春秋》的野史地位本不足信,太子波在正史中并无记载。

其次,“夫差——吴芮”的世系传承在宗谱上又有那些记载呢?

笔者认同当今谱牒研究所得到的共识,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尊重老谱,谨慎开新”。我们尊重老谱,但同时要用科学辨证法来分析客观事实。笔者认为在研究良材公的世系源流时,不能只盯着老谱。眼界一定要放宽放远,有必要参考一下同属吴授之后的少微系、宗臣系的谱牒记载。

查阅《徽谱》(左台谱)和《赣谱》(饶州谱)等谱牒关于“夫差---吴芮”传承世系有三种记载:

1、清康熙《浮梁县志》、道光《余干县志》等地方志和当地相关族谱,吴芮是夫差的七世孙,其世次为: 夫差(21世)---友---弥庸---句余---涉(蹶由)---申---芮(27世)

2、明崇祯《歙南吴氏族谱》、明景泰《休宁吴氏族谱》等记载,吴芮是夫差的八世孙,其世次为:夫差(21世)---友---弥庸---句余---子山---涉(蹶由)---申---芮(28世)

3、明万历《茂林吴氏宗谱》、明成化二十年《歙县澄塘吴氏家谱》等记载,吴芮是夫差的十一世孙,其世次为:夫差(21世)---友---弥庸---句余---子山---涉(蹶由)---彰---穆---平---申---芮(31世)

以上三种记载哪一种能被大家普遍接受呢?

据史书明确记载,吴王夫差卒于公元前473年,长沙王吴芮卒于公元前201年,时间跨度272年。吴忠强宗长结合有关宗谱记载夫差生于周景王十七年癸酉(前528),卒于周元王三年戊辰(前473),在位23年,享年56岁。结合野史记载吴芮生年约前245年。吴忠强宗长推算结果如下,假设:

吴芮为夫差七世孙的话,约41年一代人;

吴芮为夫差八世孙的话,约33年一代人;

吴芮为夫差十一世孙的话,约26年一代人。

古人的结婚年龄,西周礼制规定,男子二十岁“冠而列丈夫”《韩非子》:男子二十而室,女子十五而嫁。春秋时越王勾践宣布:“女子十七岁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国语·越语上》把男20岁、女17岁定为最迟结婚年龄。据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记载,汉代结婚年龄是男子十五六岁,女子十三四岁,其后的情况也基本如此。历代法律也大都是提倡早婚的。

从以上记载来看,多数谱所载吴芮为夫差十一世孙,约26年一代人的说法,相对于吴芮为夫差七世孙、八世孙的说法,更为合理。吴芮为夫差十一世孙。按世次往上排列,吴芮为太伯、仲雍三十一世孙。

再来查阅上述良材公各支系吴氏宗谱,吴芮是夫差的八世孙,其世次为:

夫差——友——弥庸 句余 ——子山 蹶由——彰 穆——平——申——芮。

按左台谱和饶州谱“弥庸——句余”、“子山——蹶由”、“彰——穆”皆为父子,而湖北良材公世系谱“弥庸 句余”、 “子山——蹶由”、“彰——穆”皆为兄弟,因此世次上少了三代。

笔者赞同吴忠强宗长合情合理地推算。史实是否如此?带着这个疑问笔者经过进一步查阅相关谱牒资料,发现记载吴芮为夫差的十一世孙有许多明代以前的老谱。如:明万历六年(1578)《休宁璜源吴氏族谱》、明成化二十年《歙县澄塘吴氏家谱》、安徽歙县明正德刻本《富饒吳氏會通譜》、明嘉靖七年(1528)安徽休宁《休宁县吴氏本宗谱》、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左臺吳氏譜圖續編》、明嘉靖25年(1546)歙县吴氏《新安岩镇吴氏族谱》等。

安徽休宁《左台吴氏大宗谱》同样记载吴芮为夫差的十一世孙。唐左台御史吴少微的次子中书舍人吴巩在谱序中这样记叙:“吾家君居官之暇,则索谱书考诸事实,参诸经史,溯自受封得姓祖始,一昭一穆编辑了然,衍至家君。凡六十一世。”吴少微编纂《吴氏正宗谱》是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远早于永兴谱元大德年间,《吴氏正宗谱》是记录夫差系最具权威性的谱牒,这已经得到吴氏谱牒专家广泛认可和肯定。因此可以认定“夫差——吴芮”的世系传承如下:

夫差(21世)---友(22世)---弥庸(23世)---句余(24世)---子山(25世)---涉(蹶由)(26世)---彰(27世)---穆(28世)---平(29世)---申(30世)---芮(31世)

第三.“吴芮——吴授”世系传承在各地宗谱上的记载几乎完全相同

通过查阅古饶州谱、古徽州谱、以及各地吴良材世系宗谱,笔者惊奇地发现,从长沙王吴芮——隋朝吴授,其世系传承与顺治五年手抄本《蓝湖吴氏家谱》和清抄本《吴氏正宗谱》记载几乎完全相同。现将世次排列如下:

芮——浅——信——广志——千秋——长陵——全——隆——复兴——汉——威——昕——如胜——珪——文质——应之——康年——嗣英——正己——定——之则——延——猛——安诚——筠——钦——授

与上述记载不同的是清宣统3年(公元1911年)浠水、罗田、英山、蕲春忠义堂《吴氏宗谱》,该谱记载为:芮——成——回——又——著——.长陵——全——隆——复兴——汉——.威——宣——如胜——珪——文质——应之——康年——嗣英——正己——定——之则——延——猛——安诚—.筠——钦——授

该谱将长陵接在吴著之后,其实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据《汉书》记载长沙王传到第五代吴著时,因为吴著无子,所以长沙国被废除。

前文已经认为长沙王吴芮为太伯31世,以此类推,吴授为太伯57世。其世次为:

芮(31世)——浅(32世)——信(33世)——广志(34世)——千秋(35世)——长陵(36世)——全(37世)——隆(38世)——复兴(39世)——汉(40世)——威(41世)——昕(42世)——如胜(43世)——珪(44世)——文质(45世)——应之(46世)——康年(47世)——嗣英(48世)——正己(49世)——定(50世)——之则(51世)——延(52世)——猛(53世)——安诚(54世)——筠(55世)——钦(56世)——授(57世)

第四.“吴授——吴良材”的世次

无论《吴氏正宗谱》还是休宁《左台吴氏大宗谱》以及徽州少微世系谱如:枞阳豸岭族谱、石岭派山东海丰宝砚堂族谱等,关于“吴授——少微” 的世系传承都有相同的记载,即:授(57世)——文蔚(58世)——良、源(59世)——义方(60世)——少微(61世)。

据史书记载,吴授善骑射,隋初从韩擒虎灭陈,论功授参军,娶辛氏生三子:吴文崇,吴文蔚,吴文得。吴文蔚,隐士,有贤才,隋末群雄并起时,晋阳刘文静为李渊父子寻访贤才,请文蔚出仕,答曰:“我有先人留下的房屋足以避风雨,薄田足以供饮食,读书谈道足以自乐,不想当官。”娶陈氏生子吴良、吴源。后裔人丁兴旺,子孙分迁各地。吴良子孙迁江阴,吴源子孙后世有的迁入江西五彩山等地。查《吴氏正宗谱》及徽州休宁《左台吴氏大宗谱》皆有相同记叙。前文已指出唐吴少微编纂的《吴氏正宗谱》年代远早于元大德年间吴子英编纂的《永兴谱》,权威性更强。

永兴谱载:“从侄仲信、仲仁会访远族,备以录之,吴氏始有成书”。 根据此记载,可以认定在元大德甲辰(公元1304)年,永兴吴氏创修家谱时,从侄仲信、仲仁两人寻访远房宗族,抄录老谱带回来后,吴子英在此基础上纂修家谱。当年寻访的远房宗族会不会就是少微公支系,或许在抄录老谱时出现了笔误。

而上述各地吴良材世系宗谱记载授之后即源,明显看出少了吴文蔚一代。

再来看吴源之后,也就是唐永兴开基祖吴良材的曾祖吴兢,吴兢的生卒年代是决定吴良材世次的关键。

据《新唐书-吴兢传》、《旧唐书·经籍志》等相关典籍的记载,史学家吴兢生于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

据永兴谱记载,吴良材生于生于唐宣宗大中二年戊辰(公元848年)十月初六日,且《良材公传》中指出:值唐龙纪已酉,青州四方宼攘民社,惟危郡邑。以公兵法事闻,昭宗下诏,命其统兵讨贼。甫六月而宼平。唐昭宗龙纪己酉即公元889年,吴良材统兵讨贼时41岁,正当壮年为国立功之时,由此判断吴良材生年是没有错的。

笔者提醒大家在研究吴良材世次的问题上,不仅要纵向比较,同时还要横向比较。我们在研究吴良材世系宗谱的同时,还要研究相同祖源的吴少微世系以及吴宗臣世系,这样相互比对、科学辨析才能做到去伪存真,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先纵向比较。

当代研究吴氏谱学的专家学者发现吴兢在五支不同谱系都有出现,但是无一例外,这些宗谱都记载是唐朝史学家吴兢。关于唐史学家吴兢的生平,笔者在《浅识永兴始祖吴良材的世系源流》一文中已有详细介绍,此处不必赘言。

吴兢与吴良材两人年龄相差178年。经推算,吴兢60岁即公元730年生吴如海,吴如海60岁即公元790年生吴铭,吴铭58岁即公元848年生吴良材。如果说有一代人在60岁生子的话,这有可能。但如果祖孙几代人都是60岁才生子的话,就违背了自然生育规律。

因此笔者认为吴良材的曾祖吴兢并非史学家吴兢。有宗亲告诉笔者,湖北黄石吴超群宗长持相同观点。据史学家考证,重道系的吴兢才是唐史学家。摘抄重道系关于吴兢上溯部分世系如下:

靖(隋任民部尚书)——莅(唐高祖任西川侍御史)——秀(贞观任吴县令)——稇(生贞观癸卯,任汴州刺史,家浚义,子兢。)——兢(唐史馆修国史,历官谏议大夫,转右庶子,进封长垣县男)。吴兢家族累世缙绅,世代名门,家史见于史册不容置疑。

再横向比较。

在徽谱中左台御史吴少微的生年有两种记载:其一,吴少微生于唐贞观丙申(公元636)年;其二,吴少微生于唐高宗龙朔三年,即663年。

按吴少微生于636年,与吴良材生年848年相差212年。如以古代早婚20岁一代算,二者相差10代,如考虑迁徙战乱30岁一代算,二者相差7代。

按吴少微生于663年,与吴良材生年848年相差185年;如以古代早婚20岁一代算,二者相差9代,如考虑迁徙战乱30岁一代算,二者相差6代。

当代谱学研究学者吴成瑜宗长为考证吴少微的生卒年曾撰写了《左台吴氏诸公考》,文中指出吴少微生于公元636年的记载合乎历史相关事件。对此左台吴氏谱学专家吴善槐宗长持相同观点。

让我们看看左台吴少微世系谱,“吴授——少微”世次为:授(57世)——文蔚(58世)——良、源(59世)——义方(60世)——少微(61世)。

再来看看永兴吴良材世系谱,前文考证吴授为57世,笔者再加上吴文蔚一代,“吴授——良材”世次为:授(57世)——文蔚(58世)——源 昭(59世)——兢 宗臣(60世)——如海 如渊(61世)——铭 镕 铸(62世)——良材(63世)

而据宿松《千一公吴氏宗谱》记载,“吴授——良材”世次正是:授(57世)——文蔚(58世)——良(59世)——兢(60世)——如海 如渊(61世)——铭 镕 铸(62世)——良材(63世)这一世系。

由此可以看出,按上述两种算法,吴良材与吴少微仅仅相差2代都不合情理,《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编委会当年也正是看出了吴良材世次与年代的误差,所以要求良材公下调5世。

永兴吴良材世系谱和宿松《千一公吴氏宗谱》关于良材公世次都有很大误差。而千一公宗谱记载良生兢与《左台吴氏谱》记载良生义永、义方又有出入,千一公宗谱错误之处一看便知。

在笔者撰写本文之前,有宗亲认为《浅识永兴始祖吴良材的世系源流》是一家之言,吴兢与吴克是堂兄弟的观点是笔者按古代取名推理的结果,不足为凭。然而近代著名的史学家陈垣在《通鉴胡注表微》的考证篇中,比较集中地讲了考证的具体方法。有书证、物证,还有一种就是理证,即用常理判断某些史料的真伪。前期出现的十堰谱有关吴克与吴兢是堂兄弟的记载恰恰印证了我推论的准确性。(十堰谱有关吴宗臣上溯世次也有误差)

据徽州谱记载,吴少微生于唐贞观丙申(公元636)年,次子吴巩生于唐显庆戊午(公元658)年,孙吴泉生于唐仪凤戊寅(公元678)年。吴泉长子吴㻇 ,生于唐周则天圣历己亥(公元699)年,吴㻇长子吴淑溱,生于唐玄宗开元辛酉(公元721)年,吴淑溱之子吴矩,生于唐玄宗天宝癸未(公元743)年,吴矩长子吴明,生于唐广德癸卯(公元763)年,吴明长子吴道隆,生于唐德宗贞元乙丑(公元785)年。从吴少微的生年636年到吴道隆的生年785年,时间跨度149年,7代人大约21岁生子,这符合盛唐时期生育年龄。

吴宗臣与吴义方是堂兄弟,按本人的推论以及十堰谱的记载,吴克与吴兢为堂兄弟,那么吴良材与吴道隆是同一代人。

吴良材比吴道隆小63岁,八代人平均相差8岁,也就是说吴宗臣到吴良材平均29岁生子,这也符合结婚生子的自然规律。从吴良材的生年848年往上29年算一代,到曾祖父吴兢的生年是公元761年,上下误差不会太大。由此上述推论吴良材的曾祖父吴兢不是唐史学家,同名而已。

十堰谱记载吴宗臣到吴兢的世系,内容是:吴宗臣娶赵氏生子吴远,吴远娶梅氏生子吴庆,吴庆娶董氏生子吴果,吴果娶赵氏生二子长吴瑀、次吴皋,长子吴瑀娶蔡氏,生子吴克,次子吴皋娶杨氏生子吴兢。

因此确定“吴授——良材”的世次为:

吴授(57世)——吴文蔚(58世)——吴源(59世)——吴宗臣(60世)——吴远(61世)——吴庆(62世)——吴果(63世)——吴皋(64世)——吴兢(65世)——吴如海(66世)——吴铭(67世)——吴良材(68世)

结合全文所叙,吴良材为太伯第68世,其世次为:

太伯 、仲雍(1世)——季简(2世)——叔达(3世)——周章(4世)——熊遂(5世)——柯相(6世)——疆鸠夷(7世)——余桥疑吾(8世)——柯庐(9世)——周繇(10世)——屈羽(11世)——夷吾(12世)——禽处(13世)——转(14世)——颇高(15世)——句卑(16世)——去齐(17世)——寿梦(18世)——诸樊(19世)——光(阖闾)(20世)——夫差(21世)---友(22世)---弥庸(23世)---句余(24世)---子山(25世)---涉(蹶由)(26世)---彰(27世)---穆(28世)---平(29世)---申(30世)---芮(31世)——浅(32世)——信(33世)——广志(34世)——千秋(35世)——长陵(36世)——全(37世)——隆(38世)——复兴(39世)——汉(40世)——威(41世)——昕(42世)——如胜(43世)——珪(44世)——文质(45世)——应之(46世)——康年(47世)——嗣英(48世)——正己(49世)——定(50世)——之则(51世)——延(52世)——猛(53世)——安诚(54世)——筠(55世)——钦(56世)——授(57世)——文蔚(58世)——良、源(59世)——义方、宗臣(60世)——少微、远(61世)——庆(62世)——果(63世)——皋(64世)——兢(65世)——如海(66世)——铭(67世)——良材(68世)

以上就是笔者考证吴良材是太伯第68世的由来。再补充一下,据史料记载,吴太伯(开氏始祖)生于生于商廪辛26年(公元前1165年),其弟吴仲雍(传代始祖)比他小4岁,生于公元前1161年,吴少微生于636年,两人相距1797年,大约29.5岁一代。吴良材生于848年,与吴仲雍相距2009年,按29.5岁一代算,正好是68世。

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