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城乡经济网小晟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小马过河故事的教育意义,孩子父母的执着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4课《小马过河》的故事,因为之前亲子阅读时也讲过,所以问了女儿其中的不同之处。她说教材中的细节更多,并且特别说道:“松鼠大叫起来:‘怎么?你不要命了!’”,意欲劝说小马不要下河。
这让我想起了现实生活中很多好心劝阻别人却又荒唐可笑的一些事情来。
故事往往比现实更诙谐,现实中的反思往往带着点黑色幽默。刚毕业的时候,加入了省城一大型国营重工厂,深感前途渺茫。三年合同期满后决定辞职南下,当时的领导竟要求家长同往才给予批准。哎,都什么年代多大的人了?为什么还要家长的同意?从领导的这个行为可以看出,他确实就像故事中的松鼠,是在为我好,但这更加坚定了我辞职的决心。
为我好?可我为什么那么难受呢?
我,是不是很执着?“不该听的”,执着地去尝试倒也无可厚非;“该听的”,也执着地非要去尝试才甘心,是不是“不撞南墙头不回”?因为是“该听的”而没听劝告,所以为了保留个人的颜面,就不再举例说明了!呵呵,其实这个问题只有自己的反思才是最重要的,明明知道执着,为何还要执着地想去说服呢?
言归正传,孩子在学习这篇课文后,能否用这个故事中的情形映射自己的现实体验呢?为了预防/解除女儿的可能具有的固定性思维,根据课文后的作业,我问了以下几个问题:
它们并不是“撒谎”,因为它们说的都没错:河水刚没过老牛的小腿,所以老牛觉得水很浅;松鼠的伙伴淹死在河里了,所以松鼠认为过河是“不要命”的行为。它们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想的。
对于这个回答,因为之前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有讲过,所以纯属意料之中的事。倒是让我开始反思起之前的行为了----我们应该这么先入为主地给孩子灌输知识吗?
刚刚学完这篇课文的女儿不太敢确定,但明显倾向于赞同,慢慢坚定地赞同了。这正是作为家长的我帮她补缺的时候了,利用一个反向的故事,让其有更多的思考,避免其不听劝告而过于执着。这样的故事,现实生活中太多太多了,必须预防!这不,上周才学过的《亡羊补牢》的故事不正是不听劝告继续丢羊,听了劝告改正后就不再丢更多的羊了。这不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吗?可被觉得是亡羊者自己尝试后的结果,因此好像并没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后来,给她讲了《不听劝告的老鹰》的故事,可她觉得老鹰的家人和孩子也都会飞,不可能被摔死!看来我是黔驴技穷了,算了吧,也该改改自己过于”执着“的坏毛病了,这个问题就此打住吧!
可我并没能就此打住,放学后接着问她《小马过河》相关问题,她明显不的耐烦了。“那你是现在不想听还是今天都不想听?”在我的合理引导下,她回答道:“吃完饭后再讲吧!”看来,我的执着占据了明显上风。
吃完饭后,我接着问:“后来小马又要过一条河,老牛伯伯说上次自己差点被水冲走了,这次小马还要不要自己去尝试呢?”
“老年伯伯比它高都差点被水冲走了,小马当然不要再尝试啦!”
别怪我的问题倾向性太过于明显,好歹她比我强,没有我这么执着,至于具体问题再具体分析吧!思维没有固化就没问题,现实的问题对她来讲,有的是时间,有的是机会让她去试错,试错中的学习体会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宝贵经验。那我还有什么理由执着下去呢?
曾经,我以为这是一篇没有BUG的故事,不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但是,通过几个课文后面的问题,让我深深地意识到,我自己或许就是因为受这篇课文的影响而如此“执着”,而深陷其中的我,是否有着“当局者迷”的盲目自信地认为它的完美与无懈可击呢?
拓展性亲子阅读,是不是越来越有意思了?讲故事,不执着于有一是一地讲一个故事,多个故事的横向比较甚至是“重混"地再创新一下,是不是意义更加深远了呢?
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